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地名人名虚构,请勿与现实关联
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1999年的北京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街头巷尾,摩托车引擎声渐渐盖过了自行车的铃声,网吧里挤满了追逐潮流的年轻人,股票涨跌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常聊的话题。
徐志明就是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春天,偶然在《北京晚报》上读到了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新闻。
作为北方电器厂的一名普通科员,他每天骑着那辆老旧的永久自行车,穿梭在单位和位于胡同深处的家之间。表面上看,他和周围同事没什么两样,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骨子里的商业天赋。
早在股票还是新鲜玩意儿的九十年代初期,徐志明就悄悄开始投资。后来他又用积蓄在西直门买了套小房子,等房价涨起来后毫不犹豫地转手卖出。就这样,靠着一次次精准的判断,他慢慢攒下了六百万家底。在那个年代,这绝对算得上一笔巨款。
“把钱投进保险公司,就像把种子撒在冰天雪地里,谁也不知道来年春天会不会发芽。”李国栋的这句话一直在徐志明脑海里打转。
他站在窗前,望着外面正在快速长高的楼群。手里攥着那份价值六百万的投资协议,手心不知不觉渗出了汗珠。
“你是不是非要当别人眼里的冤大头才甘心?”妻子李明兰的责问仿佛还在耳边回荡。
那是个普通的周二下午,徐志明的大学同学李国栋突然登门拜访。这位做保险经纪的老同学比徐志明胖一圈,身上那套西装明显大了一号,手里紧紧攥着个旧皮包,脸上带着神神秘秘的表情。
“老徐,快来看个好东西。”李国栋一进门就压低声音说。
“什么事这么神神秘秘的?”徐志明边问边把他让进客厅。
李明兰正在教儿子徐浩做作业,见客人来了简单寒暄两句,就领着孩子进了里屋。
李国栋凑到徐志明跟前,声音压得更低了:“中国人寿马上要搞股份制改革,现在有个内部投资机会,千载难逢啊。”
徐志明喝了口茶,脸上看不出什么波动:“要投多少?”
“起码得这个数。”李国栋伸出五根手指。
徐志明差点被茶水呛到:“六百万?这可是我这些年攒的全部家底。”
“你听我说,”李国栋往前探了探身子,“中国马上要加入世贸组织了,保险业绝对是个风口。十几亿人口,买保险的才几个?这市场有多大你想想。”
徐志明没吭声,转头看向窗外被晚霞染红的天空。
那天夜里,徐志明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最后干脆爬起来站在窗前,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发呆。
第二天天刚亮,他就一个人溜达到天坛公园。晨光中的祈年殿显得特别肃穆。站在台阶上,他突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:“人活着总得拼一把,不试试怎么知道能走多远?”
回家的路上,徐志明已经拿定了主意。
可当他把投资计划告诉李明兰时,妻子的脸色刷地就变了。
“六百万?你脑子进水了吧?”李明兰声音都在发抖,“那是咱们全部存款!是儿子上学的钱,是咱们养老的本钱!”
“你听我解释,这次真的不一样...”徐志明试图说服她。
“有什么不一样?”李明兰冷笑一声,“我在医院见多了买保险被骗的,你是不是也想当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话?”
这场争执足足闹腾了七天。李明兰死活想不通丈夫为什么要赌上全部身家,徐志明却认准了这个机会。
最后李明兰还是松口了。不是被丈夫说服,而是决定再相信他一次。
“要是这笔钱真没了,咱们就重新来过。”她揉着太阳穴,声音里透着疲惫。
签合同那天,徐志明和李国栋约在了老舍茶馆。
“相信我,这个选择错不了。”李国栋往合同上盖章时,用力拍了拍徐志明的后背。
“希望如此。”徐志明把合同仔细收好,目光里透着决然。
这事很快就传开了。亲戚们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,有真心担忧的,也有来看笑话的。
“志明啊,你是不是糊涂了?六百万在朝阳区能买套大三居了!”大舅子在电话那头直叹气。
“这不是把钱往火坑里扔吗?”三姨夫干脆找上门来,坐在客厅里絮叨了半天。
就连隔壁退休的王老师碰见他都直摇头:“小陈啊,你这想法太超前了。”
面对这些闲言碎语,徐志明只是笑笑不说话。只有他心里清楚,这份合同承载的是他对国家发展的期待。
深夜的书房里,徐志明一个人翻看着刚签的合同。白纸黑字间仿佛藏着未来的模样。
这笔投资到底是对是错?六百万会血本无归还是翻上几番?
窗外的北京城笼罩在夜色中,天上的星星却比往常更加明亮。
02
2001年盛夏,北京城热得像个蒸笼。徐志明坐在办公桌前,手里捏着一份刚收到的文件。
那是中国人寿发来的首份分红通知单。
他盯着上面的数字看了好久:两万五千块。这个数字让他心里一沉。整整两年过去,六百万的投资就换来这点收益?
他默默把通知单塞进抽屉,长舒了一口气。
“老徐,听说你那六百万就赚了两万出头?”同事老张凑过来,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,“要我说啊,存银行定期都比这强。”
徐志明只是笑笑没接话。自从投资保险这事传开,单位里没少人在背后说他“瞎胡闹”。
晚上回到家,厨房飘来饭菜香。李明兰正在灶台前忙活,听见动静头也没回。
“分红到账了。”徐志明把通知单递过去。
李明兰擦擦手接过来一看,眉头立刻皱了起来:“两年才两万五?这连银行利息都不如吧?”
“现在公司还在打基础阶段,”徐志明解释道,“等以后上市了,收益肯定会上去的。”
李明兰没吭声,转身继续切菜,菜刀剁在案板上的声音格外响。
周末去大舅家喝喜酒,一帮亲戚又围着他问东问西。
“志明,听说你那投资不太行啊?”三姨端着酒杯凑过来。
“刚起步,慢慢来。”徐志明轻描淡写地回应。
“你啊就是死心眼!”大舅拍着大腿说,“我那套望京的房子,去年买的,现在已经涨了四十多万了!你那六百万要是买房,现在早翻倍了!”
桌上其他人也跟着附和,看他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执迷不悟的傻子。
徐志明只是笑笑,既不反驳也不解释。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白费口舌。
回到家,李明兰终于憋不住了:“志明,要不咱们把钱撤出来吧?六百万做点别的投资,说不定能赚更多。”
徐志明没立即回答。他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高楼上的霓虹灯。
“再给我点时间,”他轻声说,“我有种感觉,这笔投资会有大回报。”
李明兰叹了口气没再坚持。结婚这么多年,她太了解丈夫的倔脾气了。
第二天,徐志明特意约了李国栋见面。
咖啡馆里,李国栋坐得笔直:“志明,我理解你对分红不满意。但公司现在正处于扩张期,全国都在开新网点。前期投入大,后期回报才会来。”
“公司上市的事有眉目了吗?”徐志明端起咖啡杯问道。
“已经在走流程了,不过还得再等一阵子。”李国栋犹豫了一下,“你要是想退出,我可以帮忙办理,但作为朋友,我建议你再坚持坚持。”
徐志明用勺子搅动着杯中的咖啡,目光落在窗外匆忙赶路的行人身上。沉默片刻后,他开口道:“我再等等看。”
李国栋紧绷的肩膀明显放松下来:“这个决定不会让你失望的。”
回家的路上,徐志明经过一家男装店。橱窗里展示的一套藏青色西装吸引了他的注意。他停下脚步,想起自己身上这套西装已经穿了五年,领口都有些发白了。
可当他走进店里看到价格标签时,还是转身离开了。
吃晚饭时,儿子徐浩突然提出想要换辆新自行车。
“爸,班上同学都骑新款山地车,就我还用那辆破车,他们老笑话我。”十四岁的少年撅着嘴抱怨。
李明兰正要开口回绝,徐志明却抢先说:“行,周六带你去挑一辆。”
周末,父子俩在专卖店选了一辆崭新的捷安特山地车,花了将近两千块钱。看着儿子骑着新车兴高采烈的样子,徐志明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为了这个家,为了儿子的将来,他什么困难都能扛。
不过那天晚上,徐浩在日记本上写道:“为什么我们家总是这么节省?爸爸明明有钱,却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。今天给我买了自行车,自己却连套西装都舍不得换。真搞不懂大人们怎么想的。”
时间一天天流逝,中国人寿的分红依然没有太大起色。每次收到分红单,徐志明都会悄悄收进抽屉,不让妻儿看见。
这期间,不少亲戚朋友都劝他及时止损,有人甚至当面说他“死脑筋不懂变通”。但徐志明始终没有动摇。
只有在夜深人静时,他才会独自拿出那份投资合同,久久凝视,仿佛要从字里行间找到坚持的理由。
2005年,中国人寿终于在香港挂牌上市。得知这个消息时,徐志明心跳加速,但分红的增长幅度依然不大。
“上市后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真正见效。”李国栋这样解释。
徐志明点点头,继续耐心等待。
等待,渐渐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。
03
2008年的寒冬来得特别早。金融风暴席卷全球,股市一片惨绿,街头巷尾人人脸上都挂着愁容。
徐志明坐在书桌前,翻着报纸上铺天盖地的金融新闻。窗外飘着鹅毛大雪,整个北京城都被染成了白色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,让他原本就不太景气的投资更加艰难。中国人寿的股价短短几个月就跌去了将近一半,分红更是少得可怜。账面上看,他那六百万已经缩水不少。
电话突然响了,是大舅打来的。
“志明啊,听说最近保险股跌得厉害?”大舅的语气里带着试探,“你那笔投资现在还剩多少?”
“市场波动很正常,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。”徐志明语气平静。
“你这人怎么这么固执!”大舅叹气道,“去年我就劝你买房,你偏不听。现在北京房价都翻倍了,你那六百万要是买了房,现在起码值一千万!”
挂掉电话,徐志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。“固执”这个词,这些年他听得太多了。
李明兰下班回家,脸色不太好看。
“医院可能要裁员了。”她放下包就说,“护士长暗示可能会先裁我们这些年纪大的。”
“怎么可能?”徐志明愣了一下,“你在医院干了这么多年,技术又好。”
“现在经济不景气,医院也要缩减开支。”李明兰苦笑,“现在谁都说不准。”
她犹豫了一会儿,还是问出了那个一直想问的问题:“咱们那笔投资,现在情况怎么样?”
徐志明移开视线:“还行,金融危机嘛,大家都受影响。”
“要是..。我是说万一,”李明兰声音有点发抖,“要是我真的失业了,咱们家能撑多久?”
徐志明走过去握住妻子的手:“别想太多,咱们还有些存款。再说中国人寿是大公司,抗风险能力很强。”
他没告诉妻子,自己每晚都在熬夜研究财经新闻,分析保险行业走势,预测经济何时能回暖。
也没说为了省钱,自己已经连续几个月在单位食堂吃午饭,连最便宜的外卖都舍不得点。
晚饭后,徐浩把一张试卷拍在桌上,上面用红笔写着大大的“59分”。
“怎么回事?”徐志明皱起眉头。
“没心情学习。”徐浩不耐烦地说,“现在全班都在讨论金融危机,说很多人要失业,说中国股市要完蛋。”
他顿了顿,直视父亲的眼睛:“爸,咱们家会不会也受影响?你那六百万会不会全赔光?”
徐志明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。他没想到儿子会突然问起这个。
“不会的,”他尽量让语气显得轻松,“这次危机很快就会过去,中国经济底子好,很快就能恢复过来。”
徐浩撇了撇嘴:“我同桌说他爸炒股亏了好多钱,现在整宿整宿睡不着。”
“每家情况不一样。”徐志明拍拍儿子肩膀,“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书读好,其他事情不用操心。”
徐浩突然激动起来:“读书有什么用?现在到处都在裁员!要是你的钱都赔光了,我以后拿什么上大学?”
“胡说什么!”徐志明声音提高了几分,“你才多大年纪,想这么多干什么?”
徐浩瞪了父亲一眼,转身冲进自己房间,把门摔得震天响。
李明兰叹了口气:“孩子现在正是叛逆期,容易钻牛角尖。”
徐志明瘫坐在沙发上,感觉浑身无力。外界的质疑、妻子的忧虑、儿子的不理解,所有压力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。
但他明白,现在绝对不能动摇。
深夜,徐志明独自在书房翻阅一本保险行业期刊。其中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金融危机后保险业的发展趋势。
文章指出,危机过后民众的风险意识会增强,保险需求将大幅提升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保险市场,未来发展空间巨大。
这个观点和徐志明的判断完全一致。他合上杂志,心里稍微踏实了些。
第二天一大早,李国栋打来电话。
“志明,公司要开紧急股东大会讨论应对方案。”李国栋语速很快,“你现在持股比例提高了,最好能来参加。”
徐志明愣住了:“我就投了六百万,算什么大股东?”
“情况有变,”李国栋解释道,“很多小股东恐慌性撤资,你一直没动,现在持股比例已经排进前二十了。”
会议在金融街的一家豪华酒店举行。徐志明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西装,安静地坐在角落听高管们讨论应对方案。
散会后,一位副总特意过来和他握手。
“陈先生,您是公司最忠实的股东之一。”副总态度诚恳,“公司一定会回报您的信任,等熬过这阵子,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交代。”
徐志明只是点点头。他不需要空头支票,只想要实际回报。
回家的路上雪已经停了,但天色依然阴沉。路过书店时,徐志明看到橱窗里展示的《中国经济发展史》,想起儿子最近对经济感兴趣,就进去买了一套。
晚上,他悄悄把书放在徐浩书桌上。没过多久,儿子就拿着书推开了他的房门。
“爸,谢谢。”徐浩语气缓和了不少,“今天政治老师说,危机也是转机,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。”
徐志明露出笑容:“你们老师很有见解。”
徐浩犹豫了一下,还是问出了心里话:“爸,你真的觉得中国人寿能行吗?”
徐志明直视儿子的眼睛,语气坚定:“我坚信。”
那天晚上,徐浩在作文本上写下《我的父亲》:
“我的父亲看起来很普通,但内心比谁都坚强。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,不管别人怎么说。他固执,但也温柔。为了这个家,他默默承受着所有压力。我有时候会对他发脾气,但我知道,他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。”
徐志明无意中看到这篇作文时,眼眶有些发热。他小心地把作文折好,收进了抽屉最里层。
金融危机的阴云终于开始消散。2009年年底,中国人寿的业绩逐渐回暖,股价也开始反弹。
徐志明收到的分红通知单上,数字比之前好看了一些,但距离预期还有差距。
“公司正在恢复元气,”李国栋这样解释,“等到明年,情况会更好。”
徐志明点点头,继续耐心等待。
等待,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。
04
2015年的北京城早已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,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,行人的脸上都带着蓬勃的朝气。
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保险行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。
徐志明坐在办公桌前,看着刚送到的分红报表,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。
虽然分红金额还没达到预期,但每年都在稳步增长,这让他看到了希望。
他默默把报表放进包里,没有跟同事提起。这些年,他已经学会保持低调。
下班路上,他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繁华的街道上,看着两旁林立的商铺和餐馆,心里涌起一股踏实的感觉。
这个国家在飞速发展,而他的坚持也终于开始有了回报。
回到家,李明兰正在厨房准备晚饭。她现在已经从护士长调到了相对轻松的岗位,虽然工作压力小了,但身体却时不时闹点小毛病。
“你最近气色不太好,要不要去医院做个检查?”徐志明关切地问。
李明兰摇摇头:“就是有点累,休息几天就好了。”她突然想起什么,“对了,浩子刚才来电话说想买辆车。”
徐浩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,工资虽然不错,但买车对他来说还是有点吃力。
“他自己存了多少钱?”徐志明问。
“存了一些,但还差不少。”李明兰说,“他想跟我们借点,说会按月还给我们。”
“那就借给他吧,现在年轻人没车确实不方便。”徐志明很快就做了决定。
刚吃完饭,大舅就打来电话,说周末要办家宴,让他们一家都去。
“又要听他们唠叨了。”李明兰无奈地笑笑。
周末的家宴热闹非凡。亲戚们围坐在一起,七嘴八舌地聊着各自的生活。
“志明,你那笔投资还在坚持啊?”三姨夫一见面就问。
徐志明点点头:“嗯,收益还不错。”
“不错什么呀!”大舅插嘴道,“要是当初听我的买房,现在至少翻十几倍!你就是太死心眼!”
其他亲戚也跟着附和,话里话外都是惋惜。
“听说你家浩子要买车?”二姐突然问道。
“是啊,孩子上班需要。”徐志明轻描淡写地回答。
“准备买什么车啊?”二姐追问道。
“他看上了大众的一款,大概十五六万。”徐志明回答。
“这么便宜?”大舅的儿子一脸不屑,“现在年轻人谁还开这种车?我儿子上个月刚提了辆奥迪A4,落地三十多万呢!”
饭桌上的话题很快又转回到徐志明的投资上。
“老徐,你现在每年能分多少钱啊?”大舅不依不饶地追问。
“过得去,具体数额不太方便说。”徐志明笑着转移话题。
“肯定没多少,”大舅撇撇嘴,“不然你儿子也不会买这么便宜的车。你这人就是不会享受,赚了钱也不知道花!”
徐志明没往心里去,自顾自地夹菜吃饭,偶尔应付几句。
回家的路上,李明兰忍不住抱怨:“这种聚会真是越来越没劲了。”
“毕竟是亲戚,还是要走动走动的。”徐志明安慰道。
“志明,”李明兰突然很认真地问道,“这么多年了,你真的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吗?”
徐志明望着车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,轻声回答:“从来没有后悔过。”
第二天,徐志明约了李国栋一起吃午饭。这些年相处下来,他们已经从单纯的商业往来变成了知心好友。
“老赵,照现在这个势头,我的投资什么时候能见到大回报?”徐志明开门见山地问。
李国栋放下茶杯,正色道:“志明,你应该也关注到中国人寿这几年的发展了吧?资产规模已经跻身全球前十,市场份额持续增长,特别是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国家的业务拓展得很快。”
“这些我都知道,但分红增长还是不太理想。”
“再等等,很快就会有转机。”李国栋意味深长地说,“公司正在酝酿重大战略调整,未来两年很关键。我估计2017年会有大动作。”
“什么大动作?”
“具体细节我不清楚,但听说高层在筹划一些重大事项,可能涉及海外收购或者资产重组。”李国栋压低声音,“最近有几家投资机构在大量增持我们的股票,肯定得到了什么风声。”
徐志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晚上,徐浩突然回家说要商量买车的事。
“爸,我相中了一辆帕萨特,全部办下来大概17万。”徐浩兴致勃勃地说,“我自己攒了7万,想跟你们借10万,两年内一定还清。”
“10万可不是小数目,”李明兰面露难色,“我们最近手头也不宽裕。”
“没事,”徐志明爽快地答应,“这钱我们出了,不用你还,就当是给你的工作礼物。”
“真的假的?”徐浩激动得差点跳起来。
李明兰欲言又止,看到丈夫坚定的表情,最终把话咽了回去。
等儿子走后,李明兰忍不住问:“咱们现在真有这个闲钱吗?”
“有。”徐志明回答得很干脆。
这两年中国人寿的分红确实增加了不少,加上他们平时省吃俭用,存款还算可观。
李明兰犹豫再三,还是说出了心里话:“志明,这些年你太委屈自己了。为了那笔投资,为了这个家,你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。”
徐志明淡淡一笑:“这不是委屈,是我自己的选择。”
他起身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闪烁的灯光。
“明兰,我有预感,我们等待的转机就快来了。”
没过几天,李明兰在医院突然晕倒,被紧急送医。检查结果显示是严重贫血,需要住院治疗。
守在病床前的徐志明看着妻子苍白的脸,心疼得说不出话。
“医生说你这是长期劳累加上营养跟不上造成的。”他握着妻子的手,声音有些发抖,“这些年,你太操劳了。”
李明兰勉强笑了笑:“没事,养几天就好了。”
徐志明从包里取出一份发黄的文件,小心翼翼地展开。
“你看,这是1999年签的合同,纸都变黄了。”
李明兰望着那张泛黄的合同,眼眶湿润了。
“志明,这么多年,你从没动摇过。”
徐志明轻声说:“因为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没错。”
李明兰紧紧握住他的手,眼中满是信任。
住院期间,徐浩几乎天天来陪母亲,还主动要承担部分医药费。
“爸,我想先把买车的计划放一放,”徐浩认真地说,“妈的病更重要。”
“不用,”徐志明拍拍儿子的肩膀,“该买的车照买,医药费我们有准备。”
“真的吗?”徐浩半信半疑,“可你们平时那么节省...”
“放心,”徐志明露出难得的笑容,“爸爸心里有数。”
李明兰出院后,徐志明硬是拉着她去三亚休养了一周。这是他们结婚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正经度假。
“这也太浪费了吧?”李明兰还是改不了节俭的习惯。
“你值得最好的。”徐志明温柔地说。
三亚的阳光温暖宜人,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。夫妻俩牵着手在沙滩上散步,看着海天相接的地方,心里格外平静。
“志明,”李明兰突然说,“不管那笔投资最后怎么样,有你在身边,我就很知足了。”
徐志明紧紧握住妻子的手,眼中闪着泪光。
“相信我,好日子还在后头呢。”
回京的飞机上,徐志明收到李国栋的短信:“公司即将调整分红政策,事关重大。回来详谈。”
徐志明心头一紧,隐约感到,他坚守了18年的等待可能就要有结果了。
虽然具体会怎样还不得而知,但有一点他很确定——无论结局如何,这18年的坚持,他从未后悔过。
05
2017年初夏的北京,一场细雨刚停。徐志明正在收拾办公桌准备下班,手机突然震动起来。
“老徐,你现在在哪儿?”电话那头李国栋的声音透着不寻常的急切。
“还在公司,出什么事了?”
“千万别走,我这就过来!”李国栋说完就挂断了电话。
不到半小时,气喘吁吁的李国栋出现在办公室门口。他的衬衫领口都湿透了,额头上还挂着汗珠,但眼神却格外明亮。
“到底怎么了?”徐志明心里一紧。
李国栋确认四下无人后,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烫金边的信封,郑重地递给徐志明。
“公司刚通过了一项针对创始股东的特别分红方案。”李国栋压低嗓音,“这是给你的正式通知。”
徐志明接过信封时,手指不受控制地微微发抖。他既想立刻拆开,又担心被同事看见。
“回去再看吧。”李国栋会意地说,“有任何不明白的随时联系我。”
说完,李国栋就匆匆离开了。
徐志明把信封仔细收进公文包,向主管请了假就快步走出办公室。
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。徐志明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车流中,心跳得厉害。这十八年来所有的坚持、等待和质疑,终于要见分晓了。
回到家,屋里静悄悄的。李明兰在医院值班,徐浩最近忙着筹备婚礼,住在自己的小公寓里。
徐志明径直走进书房,轻轻锁上门,在书桌前坐下。他做了个深呼吸,慢慢拆开那个烫金边的信封。
里面是一份盖着中国人寿公章的红头文件。
“尊敬的徐志明先生:感谢您自1999年起对中国人寿的持续信任与支持。经董事会审议通过《创始股东特别回报计划》,鉴于您作为公司初创期的重要投资人,根据持股比例及投资年限...”
徐志明快速浏览着那些官方文字,直到视线落在最后那个数字上。
他的呼吸突然停滞,眼睛死死盯着那个数字,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...
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“怎么会..。这么多?”他嘴唇发抖,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数字。
那份文件从他指间滑落,轻轻飘到书桌上。
徐志明猛地站起来,双手撑住桌面,脑袋一阵发晕。18年前投进去的六百万,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。
他重重坐回椅子上,这18年的点点滴滴突然在眼前闪现:
亲戚们说他是“死脑筋”的讥讽声;
妻子虽然担心却始终支持的目光;
儿子从叛逆到懂事的成长过程;
那些深夜里独自研究投资合同的时刻;
大舅每次见面都要念叨“要是买房早发财了”;
自己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节俭日子;
妻子因为过度劳累住院的情形...
所有的记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过。
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,一滴、两滴、三滴...
徐志明突然跳起来,冲出书房,抓起电话,手指发抖地拨通了医院的号码。
“明兰,能请假回来一趟吗?有重要的事。”徐志明的声音有些发颤。
“怎么了?你身体不舒服吗?”李明兰的声音立刻紧张起来。
“我没事,你回来就知道了。”
挂断电话,徐志明又给儿子打了过去,让他马上回家一趟。
等待的这段时间,徐志明在客厅来回踱步。他不断翻看那份文件,生怕自己眼花看错了数字。
但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,那个数字真实存在。
门锁转动的声音响起,李明兰急匆匆推门而入,脸上写满焦急。
“到底出什么事了?你急死我了!”
徐志明没说话,牵着妻子的手来到书房,指了指桌上的文件。
李明兰满脸疑惑地拿起文件仔细阅读。当她的目光扫到最后那个数字时,整个人猛地后退一步,差点没站稳。
门铃突然响起,徐浩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。
“什么事这么着急叫我回来?”他话刚出口就愣住了,父母红着眼眶站在客厅,“你们怎么了?”
徐志明抹了把脸,把文件递给儿子。
徐浩接过来快速扫视,当看到那个数字时,眼睛瞪得老大,嘴巴半天合不拢。
“这..。这没搞错吧?”他结结巴巴地问。
徐志明笑着点头:“千真万确。18年前的决定,今天终于有了结果。”
徐浩站在原地发愣,突然一把抱住父亲。
“爸,我错了,以前还总说你固执...”
“都过去了,”徐志明轻拍儿子的肩膀,“那时候你还小。”
李明兰走过来,一家三口紧紧相拥。这个普通的北京家庭,因为18年的坚持,在这一刻彻底改变了命运。
夜深人静时,徐志明从抽屉深处翻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。照片里,年轻的自己抱着年幼的徐浩,李明兰站在旁边,三个人笑得那么开心。照片背面是他当年写下的字迹:“为了家人,我愿意冒险。”
看着这张照片,徐志明又哭又笑。18年的等待,终于等来了最好的结局。
站在阳台上,徐志明望着北京璀璨的夜景。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,就像这个城市蓬勃发展的见证。
他深深吸了口气,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。
手机突然震动起来,是李国栋打来的。
“看到通知了?”电话那头的声音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。
“看到了,感觉像做梦一样。”徐志明压低声音回答。
“这就是真的!”李国栋笑着说,“整整18年,你从没动摇过,这份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。”
“老赵,要不是你当年...”
“别这么说,”李国栋打断他,“是你的坚持给我上了一课,让我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投资眼光。”
通话结束后,徐志明轻手轻脚回到卧室。李明兰已经睡着了,嘴角还挂着浅浅的笑意。
躺在床上的徐志明盯着天花板,思绪万千。
这笔意外之财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改变?未来的路该怎么走?
18年前那个普通的下午,他根本想不到会有今天。
而现在,无数种可能正等待着他去实现。
06
2017年的北京夏日格外明媚,万里无云的天空下,整座城市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。
徐志明再次来到天坛祈年殿,望着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。十八年前,正是在这个地方,他做出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决定。如今,一切都已经天翻地覆。
拿到那笔巨额分红后,徐志明没有急着挥霍,而是召集家人开了个家庭会议。
“这笔钱来得不容易,咱们得好好规划。”他认真地对妻子和儿子说。
徐浩最近正为婚事忙前忙后。他的未婚妻小林在小学教书,虽然家境一般,但性格特别温和。
“爸,我们看上了朝阳区一套房子,就是首付...”徐浩话说到一半停住了。
“差多少?”徐志明直接问道。
“大概三百万。”
“明天我跟你去看看,要是合适,首付我来解决。”徐志明爽快地说,“结婚是大事,不能委屈自己。”
徐浩眼眶一下子就红了。
第二天看完房子,徐志明二话不说就签了购房合同。不仅如此,他还决定再给儿子两百万作为新婚贺礼,让小两口能轻松开始新生活。
回家的车上,徐浩忍不住问:“爸,你现在有什么特别想买的东西吗?或者想去哪里玩?”
徐志明望着窗外:“我跟你妈商量着想去欧洲转转,这些年一直没机会出去看看。”
“这个主意太棒了!”徐浩开心地说,“你们是该好好放松一下了。”
李明兰已经申请了提前退休,打算把心思都放在家里。徐志明也在考虑工作的事。
“要不你也退休吧,”李明兰提议,“这些年你够辛苦的了。”
徐志明摇摇头:“我闲不住,可能找个轻松点的事做,或者做点有意义的事。”
周末,李国栋带着一瓶陈年茅台来家里做客。
“来,为你的坚持干杯!”李国栋举起酒杯,“十八年的等待,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。”
“这还得谢谢你当年的引荐。”徐志明由衷地说。
“其实当时我介绍过不少人,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你。”李国栋感叹道,“那些说你‘死脑筋’的人,现在知道结果后,后悔得不行。”
徐志明只是笑笑,没有多说。成功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“对了,”李国栋突然想起件事,“公司正在筹备一个教育基金,专门帮扶农村学校。我觉得你可能会感兴趣?”
徐志明眼睛一亮:“这个项目很有意义,我想参与。”
李明兰端着刚切好的果盘走过来,笑着说:“志明这些年最挂心的就是教育问题,这个工作正合他心意。”
就这样,退休后的徐志明加入了中国人寿的教育基金会,担任项目顾问,专门负责考察和指导农村教育项目,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继续发光发热。
徐浩的婚礼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。当徐志明作为新郎父亲上台致辞时,声音有些哽咽。
“十八年前我做了个决定,当时连我儿子都不理解。”徐志明望着台下的徐浩,“但我心里清楚,那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。今天看到浩子和小林站在这里,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了。”
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,不少宾客都红了眼眶。坐在台下的大舅哥表情复杂,既为徐志明高兴,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懊悔。
婚礼结束后,徐志明和李明兰收拾行李飞往欧洲,开始了他们第一次出国旅行。
从巴黎铁塔到罗马古迹,从伦敦塔桥到威尼斯水巷,他们像两个好奇的孩子,尽情感受着异国风情。
站在瑞士雪山之巅,李明兰突然问:“志明,要是当年你没做那个决定,我们现在会怎样?”
徐志明想了想:“可能日子会简单些,但我想我们还是会很幸福。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,还有我们的孩子。”
李明兰紧紧握住丈夫的手,眼里满是柔情。
回国后,徐志明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基金会的项目中。他经常亲自去偏远山区考察学校状况,还拿出部分资金改善农村教学环境。
每当看到山区孩子们天真的笑脸,徐志明心里就会涌起一种特别的满足感。这种感觉,甚至比当初看到巨额分红时还要强烈。
2018年开春,徐浩打来电话,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喜悦:“爸,告诉您个好消息,小林怀孕了!”
“太棒了!我要当爷爷了!”徐志明激动得声音都提高了八度。
放下电话,夫妻俩相视一笑,满心欢喜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但生活早已不同。这笔意外之财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,更让他们有机会实现更多愿望,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
某天看电视时,一则新闻吸引了徐志明的注意: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,人均收入持续攀升。
这让他联想到自己的投资经历。某种程度上,他这二十年的坚持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。从最初的质疑到最后的收获,不正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见证吗?
2019年春天,徐志明又一次来到天坛。春风和煦,祈年殿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站在熟悉的位置,望着北京城的天际线,他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做出重要决定的年轻人。那时的他,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这个决定会彻底改写一家人的命运。
“都值得。”徐志明喃喃自语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这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,更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,不被外界干扰,或许才是最难得的品质。
徐志明明白,人生的篇章还在继续。只是现在,他不再是别人眼中那个“死脑筋”的傻瓜,而是用二十年光阴证明自己的智者。
未来会如何?谁也无法预料。但他已经领悟到最重要的人生智慧:相信自己的判断,并且有毅力坚持到底。
夕阳的余晖中,徐志明缓步离开天坛,朝着崭新的生活走去。微风拂面,带着春日的芬芳,仿佛在诉说着无限可能。
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豪赌,他最终赢得了胜利。
